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除了研究史书,自己去了解那些历史以外,也会去看看逼乎那些大手子们的看法。
而逼乎大手子们往往分成两派,一派朱标吹,认为朱标不死,大明千秋万代。
另外一派认为朱标就是个冲击波,被吹出来的伪神,实际能力远不如朱棣。
曾经朱云峰年轻不懂事,加上朱棣是他直系祖先,天然让他站队朱棣,便也觉得朱标不如朱棣。
毕竟朱标死得早,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
但后来思想成熟了,对政治稍微有些研究了才知道,在朱元璋那个时期,朱标确实是最好也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这无关于朱标和朱棣两个人的能力,而在于他是朱标,二十二岁监国,处理国政十多年的大明太子!
他监国时期,文官认可,武将信服,兄弟支持,百姓爱戴,是全大明上下公认的最完美的储君,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明初时期动荡难安,朱元璋当皇帝安全感一直不强,生怕老朱家皇位不稳,因此对官员百姓采取高压政策,稍有不慎就兴大狱,造酷刑,结果造成起义不断。
洪武时期农民起义次数达三十多次,仅次于明末崇祯时期。
在这种环境下,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此时的大明需要的不是继续东征西讨,而是像汉文帝和汉景帝一样,与民休息,恢复国力。
这并非是朱云峰自己的见解,而是有历史根据的。
比如“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开元盛世”“仁宣之治”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即前面的皇帝一直在打仗,导致国力空虚,百姓弊病,后面的皇帝就采取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
包括永乐盛世朱棣南征北战,耗费大量国力,但实际上也一直在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算是一边打仗一边休养,才让国家没有崩溃。
直到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位期间停止战争,专注于发展才算是让大明的国家真正强盛。
“仁宣之治”也被公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如果不是朱祁镇带着大明几十万精锐在土木堡不战自溃,让大明由盛转衰的话,这样的盛世或许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而朱标的施政纲领其实和明仁宗跟明宣宗差不多,都是主张国家休养生息,发展国力为主。
他上位更能尽快恢复国力。
尽管朱棣打下很大疆土,但却属于锦上添花的范畴。
因为朱元璋时期,明朝的版图就已经非常大,达到了722万平方公里。
朱棣主要打下的是东北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为奴儿干都司,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
其次是越南北部和半个缅甸,面积大概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最后就是南洋的旧港宣慰司,22万平方公里。
这些地方在当时抵抗力已经较弱,并且大都是羁縻统治,实际控制很少。
只要国力上去了,除非遇到朱祁镇这样的废物,不然换一个平庸皇帝,基本上都能做到,甚至会更加简单。
所以站在客观角度看,如果朱元璋的继承人是朱标,那么明初就会迅速进入国力恢复阶段。
以朱标受所有人的支持的情况下,朱元璋也不会大肆杀淮西勋贵,保证那一批能征善战的明初武将还存在。
如此国力上去了,武力也能够得到保证,开创的盛世未必比朱棣差,甚至可能会跟好。
朱棣打下的这些版图,朱标时期一样也能做到。
因此以史为鉴,正确看待问题的话就会明白,朱标为什么会被公认为是朱元璋最好的接班人。
就在于他的政治地位,施政纲领,注定了这一点。
并且最重要的是。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为明朝灭亡埋下过祸根。
唯有朱标上位,是可以把这个祸根给处理掉,从而延缓大明王朝的衰亡。
因而综合种种,客观判断,以汉代的文皇帝做参考的话,朱标一定比朱棣更适合下一任皇帝。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