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4章 提议迁都北方(第2页)

“倭寇?泱泱天朝,没能力灭掉一个小小倭寇?我大明武将全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之辈,软弱无能之徒?”朱雄英说着,还看向了武将集团方向。

这可把众人气得够呛。

蓝玉当即说道,“陛下,臣请旨,领兵五万,覆灭倭寇,倭奴那群小矮子,五万大军足矣。”

徐达也拱手道,“陛下,一味的禁海,不是长久之策,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吧。

更何况,倭寇自古反复无常,灭掉也算是彻底安定海疆,让沿海百姓可以放心出海捕鱼,此乃造福百姓之事。”

马皇后点了点头,“既如此,废除禁海令,同时造船东征,扫灭东瀛。”

“陛下圣明!”众人异口同声高呼。

李善长接着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马皇后微微颔,“奏来。”

“我大明立国十五年了,当年的口号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然而至今还没有完全实现。

所谓驱逐鞑虏,也只是刚把他们赶回草原,至于那恢复中华,那就更不存在了,北方尚未完全光复不说。

就连北方的民心,都还没有收回来,没有融合南北,如何算是真正恢复中华?所以臣奏请迁都北方,以收民心!”

李善长侃侃而谈,武将集团倒觉得没啥,文官集团却要闹翻了天。

虽然当初朱标和朱雄英出去,就是考察新帝都的选址,但是现在老朱都下台了,咋还要迁都?

北方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哪有江南鱼米之乡好?

“陛下,迁都之事,万万不可!”礼部尚书第一个反对。

从经济方面来说,不迁都是最好的事情,但是从安全方面和民心方面来说,迁都北方是必然的。

历史上朱棣最大的功绩不是下西洋,更不是编撰什么永乐大典,而是迁都北方,融合南北,使得华夏真正意义上再次实现大一统。

要想北方归心,迁都是必然的。

“陛下,孙儿赞成迁都,并建议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直面蒙古草原各部。”

朱雄英稚嫩的声音在朝堂上掀起惊涛骇浪。

我尼玛,迁都北方就算了,你还要迁到北平去?哪怕是迁都长安也好啊。

马皇后疑惑,“为什么呢?”

“北方被分裂出去多年,要想实现南北一统,迁都北方是必然的,而我大明立国不久,天下人对大明并没有多大信心。

再加上北元仍然在草原上虎视眈眈,谁也不敢保证什么时候北元就南下了,虽然大明数次北伐,可没有一次彻底平定。

迁都北平,收复民心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震慑蒙古诸部,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南下,也让百姓们看到我朱家以身作则。

我大明国势之尊,迈前古,孙儿唯望我大明以后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向天下表明我大明天朝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决心!”

朱雄英一本正经的说道。

朱棣挠了挠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怎么感觉很熟悉,算了,不重要,大侄子,迁都北平,你四叔我去哪啊?”

q4.。q4.

热门小说推荐
官途:权力巅峰

官途:权力巅峰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误入官路

误入官路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官路红途

官路红途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官场:扶摇直上九万里

官场:扶摇直上九万里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千里宦途

千里宦途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极品对手

极品对手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