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每当朱襄挑灯写小说的时候,嬴小政就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双手托着下巴,小脚一晃一晃,等着朱襄写完一小节后给他讲故事。
舅父总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有趣的故事又都能让他窥见治国治民的道理。
不过舅父自己大概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想写个人定胜天的故事而已。
朱襄的故事写了一小本后,楚地的小说家们主动找上门来。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发力,咸阳学宫和南楚儒家弟子就已经把各自从典籍里扩写的故事拿了出来。
要说凡人斩神的故事,典籍里太多了。首先,比如逐鹿之战,这不就是神灵之战?
哪怕是崇拜鬼神的楚国本地神话中,也有一些鬼神太过分,被楚国勇士斩杀的故事。
楚国人:你以为我不斩神吗?
七国人都一样,谁也别笑话谁。谁没斩杀个神灵呢?
因为李牧现在只在清扫鄂邑以南的还未归顺秦国的原南楚之地,这片地方在楚王和贵族们放弃鄂邑的时候也就放弃了,所以楚王和楚国的大贵族们现在很悠闲。
楚王多了一个收集小说的兴趣。特别是署名为朱襄公所写的小说,他最为喜欢。
春申君也多了一个每日陪楚王讨论小说的工作,两人凑在一起议论纷纷,简直就像是后世那些连夜追读小说的中学生似的。
楚王又读完一个故事,对春申君道:“本王也该敕封神灵!”
春申君拱手:“大王所言极是!”
楚王召集大贵族们赴宴,提起要敕封神灵的事。
这次大贵族们都赴宴了,并且同意了楚王的提议。
他们也看了朱襄公的小说。先人都能斩神,他们后世人敕封个神灵有什么关系?何况他们只是规定一下祭祀等级,算不上僭越。
听说秦王要给天下神灵敕封,他们没这么猖狂,敕封本国神灵难道不行吗?
别说楚王,其他五国国君也这么想。
经过多重打击的赵王都垂死病中惊坐起,问已经垂垂老矣的平原君敕封神灵的事。
中原神灵大多都在三晋之地,祭祀神灵之事他们赵国应该最为上心,不能让秦国抢了先。
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和打仗。平原君虽然也已经病了,也从病床上爬起来准备此事。
他一边做事,一边发现难以找到同僚帮他一起做。
以前平原君只需要向赵王推举人才,自有人才帮忙做事。现在他茫然四顾,发现只能靠自己和少数还不糊涂的宗室了。
赵国什么时候人才凋零如此了?
平原君抹了两下眼泪,咬着牙撑着病躯继续处理文书。
赵国发力,其他中原国家也不甘示弱。他们纷纷召集群臣,制定官祭的策略。
虽然他们所用的不都是“敕封神灵”的说法,但做法大同小异。朱襄向秦王的上书不知道何时从咸阳学宫被带到了六国各地,被人争相传抄。
朱襄在云梦泽所做的讨伐神灵的事也随之传开。各国国君纷纷效仿,以伐山破庙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国君之位是上天认可。
后世封建王朝延续此传统,之后甚至还有灭佛灭道灭外教的行动兴起。
有人说朱襄是为了破除封建迷信,有人说朱襄是违背了信仰自由。各说各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
不过关于朱襄一些行为正确与否的辩论已经成了一门单独的学问,华夏人为此辩了两千年的经都没辩明白,就不差这一点了。
多了许多帮手,又有李牧和蒙武不断送战俘来垦荒和灭钉螺,朱襄忙碌了半年,终于可以将后续的事交给了其他人,带着嬴小政去鄂邑休息。
李冰已经回到了蜀郡,张若也重新卸下盔甲当回了郡守,蒙武继续镇守云梦泽。
李牧在鄂邑准备了很大的宅院,还用石头沙子过滤了的活水给嬴小政做了条小河,说要教嬴小政水战。
闲暇时候,朱襄就游走大街小巷冒充说书先生,而李牧则抱着嬴小政在台下给他当起哄打赏的托。
就这么又到了一年秋收。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